高雄市歷史建築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修復工程
高雄 Kaohsiung
2020
- program
- 規劃設計
- address
- 804 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二路&哨船街
高雄市歷史建築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1928~1971),2004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
歷史脈絡
昭和元年(1926),哈瑪星已是高雄市的首善之區,凸顯高雄市現代化之起飛,哈瑪星街區高度的發展與現代化,總督府開始注意到西子灣的開發與重要性,要開發西子灣,則西子灣必須與哈瑪星街區有便捷的交通,於是開鑿壽山洞,西子灣隧道(壽山洞) 興建於昭和2年(1927),昭和3年(1928) 10月完工,由當時高雄州知事太田吾一命名為壽山洞。大正5年(1916年),海野三次郎(51歲)引退,交棒給海野利作。西子灣隧道(壽山洞)興建者代表應是海野利作,不是坊間所說的海野三次郎。壽山洞完工後,西子灣可藉壽山洞,壽山洞促進西子灣觀光事業,豐富民眾之休閒生活,也可快速 到達高雄火車站,也可到哈瑪星街區方便購物、工作與生活。
日治時期西子灣隧道(壽山洞)的開發,原以休閒遊憩及交通為主。西子灣隧道因貫穿壽山南端山脈兩側,地理形勢可作軍事使用。二戰期間1944年,曾作為日本海軍軍需部的兵器倉庫。
民國38年(1949年) 9月29日台灣省政府省交通處指示鐵路局、高雄港務局,經詳勘地勢,高雄港危險品專用碼頭,擬改在西子灣興建,其優點為增建極短之交通線,即可與現有之鐵路系統聯絡,可經壽山隧洞,以達老火車站(今之鐵道故事館),長約1.8公里。因縱貫鐵路的火車頭較大,無法通過壽山隧洞,所以使用較小之火車引擎, 即可通行。此線原本為汽車路,將來鐵路鋪設後,仍應可行駛汽車,高雄港務局剋日赴 該壽山隧洞查勘,高雄港務局所簽呈鋪設鐵路及用小火車引擎牽拖列車。民國39年(1950年)完工後,台灣省政府核發西子灣裝卸危險品專用碼頭鐵路支線工程款新台幣925,343元。日治時期為方便交通而興建的西子灣隧道,在二次大戰之後,因高雄港危險品專用碼頭改建在西子灣,曾經有軍事之價值。
高雄港地位重要,係屬作戰攻擊之主要目標,即有首遭空襲之可能,有關港務局之防空疏散,於民國39年(1950年)即著手策畫實施,起初係選定以壽山區為疏散辦公室基地,如一旦戰爭,但因高雄港區陸地狹窄,周邊缺乏屏障,且周邊交通交錯頻繁,要進行大量防空工事的構築並非易事,因此,在為達成空襲其間一律就地避難之準則,即人人均有避難位置、處處均能進入地下作業之要求,則以增建各項避難設備及拆改抗力過差之舊有防空洞與擴建壽山洞等方式實施之。因此,相關防空設施在為了一旦戰爭而須疏散之考量下,進行闢建。
民國47年(1958年)第一次擴建西子灣隧道。民國50年(1961年)壽山另闢山洞一處,較原山洞寬大一倍,作為管制中心。民國56年(1967年)第二次擴建西子灣隧道。民國61年(1972)第三次擴建西子灣隧道。規定有關港區作業人員避難時期,無留置於港區之必要者,分別轉入壽山洞或小港聯合大樓地下室辦公、其他文物器材、車機則於戰事之前,視需要已轉入地下或做適當之疏開, 以減少空襲損失。



現況照片

西子灣隧道防空設施擴建順序圖

防空設施空間分配示意圖
特色形式
「上山掩體」
除了軍事上的瞭望作用以外,這樣的動線也是地下隧道群的通風管道,因此可以看到矮窄的樓梯空間還佈設了風箱,上山掩體與防空隧道群在山內的相對位置如上圖框起位置,掩體好窄小、超過60度的角度。
「上山掩體」
除了軍事上的瞭望作用以外,這樣的動線也是地下隧道群的通風管道,因此可以看到矮窄的樓梯空間還佈設了風箱,上山掩體與防空隧道群在山內的相對位置如上圖框起位置,掩體好窄小、超過60度的角度。


有形、無形空間場域價值之分析
關於「高雄市歷史建築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修」空間場域,從有、無形文化資產價值之兩個面向來進行評估如下:
一、歷史的無形空間認知
(一) 西子灣隧道
西子灣隧道主要為日本皇太子於大正12年來訪高雄時,因有感於哈瑪星至西子灣之交通不便所提出想法之實現,同時,亦為壽山公園計畫之一環,也因西子灣隧道縮減了哈瑪星與西子灣之間的交通,加速了西子灣及哈瑪星兩地的發展。且日治時期為方便交通而興建的西子灣隧道,在二次大戰之後,因高雄港危險品專用碼頭改建在西子灣,曾經有軍事之價值。而建造者海野利作為高雄當地有名仕紳海野三次郎之子,海野三次郎所成立的海野組是當時一流的土木建築包工業,同時也是高雄數一數二的建設公司,西子灣隧道可說是其所僅留的代表工程。
(二) 防空設施
防空設施的興建,是在民國38年(1949)至民國41年(1952)間國民政府撤遷來臺,當時國共間仍處於緊張形勢,隨時仍有可能爆發戰爭,而高雄港為經濟軍事並重的重點區域,將會是遭空襲的首要目標的情況下,自民國40年至民國60年間分六次完成,而從興建完成到目前的閒置,除見證了過去國民政府初期的緊繃局勢,同時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由緊張逐漸轉為舒緩。
二、有形的歷史空間場域
(一) 西子灣隧道
在台灣日治時期所遺留之建築構造多以官舍為主的日式木構建築居多,而西子灣隧道屬於洞穴建築形式,有別於常見的日遺木構建築,因此西子灣隧道的興建,除顯示了日治時期隧道工程技術的外,同時也對大地結構技術的展現。
(二) 防空設施
雖然同為防空設施同樣是為洞穴建築形式,但本案有別於其他防空設施,本案防空設施是由多組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防空設施串聯而成,除工程技術的展現外,其規模及內部錯綜複雜的通道,都是目前國內最大型的防空避難設施,具有特殊的代表意義。
綜上所述,在歷史層面,西子灣隧道是連貫西子灣及哈瑪星之間的通道,亦是具有加速西子灣發展的催化功能,同時也曾具有軍事之價值;而防空設施的興建更是見證台灣光復後兩岸局勢的變遷,因此,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構成了西子灣一帶由日治時期至近期一段完整的歷史場域論述;而在建築層面,西子灣隧道充分的展現了日治時期隧道工程的施工及技術;而防空設施無論是規模還是內部錯綜複雜的通道,都是目前國內極為少見防空避難設施,因此,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就整體而言,是極為具有指定為文化資產的的價值。
現況與損壞
本案主要損害外在因素為地震、中性化、材料劣化以及內在因素的材料不良或過去施工不良所造成的混凝土裂縫、開裂、剝落、鋼筋外露、白華、滲水等問題,同時也因依附於壽山之下,部分有遭到植物的根部附生以及蟻類築巢,另因防空設施閒置時間較長,大部分設施在長時間缺乏保養使用的情形下,皆已生鏽破損,不堪使用。
修復模擬照片
再利用計畫
以國內外各大隧道再利用而言,無非作為展示空間再利用,缺乏實質商業模式進行營利。文化資產在修復完成進行再利用之後,實質上應逐年編列修繕維護費用,以維持構體的健康程度,達到永續再利用之目的。因此如能以商業模式將空間永續再利用則是在修繕經費上有比較保險的作法。
依據調查研究再利用建議,由於未來管理單位屬於中山大學,統合之下本所提出除了局部空間仍進行歷史部分的展示作為教育機能以外,其餘再利用方設則以商業模式為主,如複合式特色書店及夜間營業之小酒館。
※部分圖片及歷史段落文字引用於調查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