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歷史建築里港郵便局及其附屬設施規劃設計(含因應計畫)
屏東 Pingtung
2022

本案目前為規劃階段

program
委託設計技術服務(含因應計畫)
address
905 屏東縣里港鄉中山路74號

屏東里港郵便局(1938),2015年登錄為屏東縣歷史建築。

歷史脈絡

屏東縣里港郵便局及其附屬設施是興建於昭和12年(1937)里港街區重要的公共建築,從現存棟札記載可發現,其木作大工為臺籍人士,相關跡證顯示這棟建築在建築及地方歷史上之重要定位。民國1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於民國107年(2018)9月時完成「屏東縣里港郵便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為避免損壞繼續擴大,影響歷史建築的保存,故啟動本案委託規劃設計。

日治時期的郵政制度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政府成立「臺灣事務局」處理相關事務,1895年發布〈臺灣事務局官制〉,規定日本政府與臺灣總督間的往來文書由臺灣事務局進行監督,至1898年改由其他機構接辦為止。郵政事務管理由總督府管理,初期配合軍政施行野戰郵便制度,至1910年往後除重要法規、組織規程、人員編制待遇、特別會計、以及儲匯業務的資金外,均由臺灣總督實掌大權。

總督府設有專門單位負責郵政,管理單位因配合總督府官制的改組,經多次變動。1895年由首任總督公告〈臺灣總督假條例〉,郵便業務設置於總督府民政局之下,後因各地抗日行為不斷,陸軍省於1895年公告總督由軍人擔任並擁有兵權,此時郵便部隸屬於總督府陸軍局,郵便業務同時配合軍事行動運作。至1896年3月底公告解除臺灣總督兵權,同年4月郵政事業重回民政局,1924年改由交通局遞信部負責,到二戰結束。

隨著官制的調整歷經多次改變。地方制度的變遷分為郵便及電信局時期、局等制郵便局時期普通與特定郵便局時期。地方發展迅速,加上面臨臺灣許多特殊狀況,以設置「郵便繼替所」、「非常通信所」與「郵便受取所」等方式來應變配合,而大量設置郵便受取所為此時拓展郵便機關的主要方式。補助遭刪減後,發展出三等局制度,將三等郵便電信局以委辦的形態經營,往後更取代原設置郵便受取所,成為臺灣廣設郵便機關的主要方式。

進入郵便局時期後,局所增設情況較穩定,少數業務量較大之區域局所將郵便局與電信局電話局分設,而無法設置之偏鄉則設置「郵便取次所」,處理簡易業務。其餘依然兼辦電信與電話業務。普通特定郵便局時期才將郵便局整合為兩種,一、二等官辦郵便局合併統稱為普通郵便局,而委辦的三等局則改稱特定郵便局。

局所設置初期經歷大量的設立與裁撤,原因在於地方發展的快速興衰,再加上日本政府對臺灣的補助驟減,便在預算限制與使用需求的相互牽制下發展出許多特殊的制度。中後期才逐漸穩定的以設置三等局的方式拓展通信網路。

現況照片(歷史建築本體)

建築形式

里港郵便局可分為辦公廳舍與附屬宿舍兩部分。

此建築為早期郵電局,臨中山路側的柱廊為當時的主要入口,屋身樣式簡單,在屋頂簷口下緣牆頂處有通氣口處理。整體而言,郵便局的建築外觀已隱約見到現代主義的語彙並且透過小門廊與柱式的表現來傳達日式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結合的方式。郵便局後側的宿舍棟屬於一般日式官舍的樣式,外牆屬於小舞壁押緣下見板張雨淋板的樣式,屋頂為組合寄棟式黑燻瓦屋根。

郵便局室內原有櫃台隔屏壁尚續用保存至今,整體高度約四米,類似室內隔間屏壁的做法,圍出的等候空間約進深二米,櫃台整體做法為水泥粉刷磚牆作為內外區隔,以木製格柵框及銅鑄鍛造的鏤空隔板作為櫃檯的窗口欄位,高約140公分左右的台座,以水泥磚牆粉刷作為寫字檯的水平台面。

一、辦公廳舍
為磚造一層樓洋風建築,外牆台度以上使用水泥砂漿粉光,台度、線腳、階梯與窗框採洗石子粉刷,台度以下的洗石子採仿石分割。部分門廊外牆面貼後期改建之馬賽克磚。正立面門廊可以看見主入口之門廊框、圓柱兩端有倒圓角的洗石子線腳,十分典雅。開口大部分為面寬較窄之垂直窗戶,通氣高窗有矩形、半圓兩種形式,窗戶開口皆設有鑄鐵欄杆。室內地坪為抿石子分割地坪,室內壁體研判即台度以上白灰粉刷,台度以下鋪設腰羽板及幅木(踢腳板)之做法,本棟室內羽目板部分現況上端為笠木、羽目部大部分已改為水泥砂漿粉刷,少部分仍保留羽目板的做法,底下幅木採洗石子粉刷。天花部分採格天井,通氣孔位置清楚可見。

二、附屬宿舍

附屬宿舍廊道:
辦公廳舍與附屬宿舍之間有一段廊道區域為後期增建部分,郵便局附屬宿舍外廊被以前的住戶用來堆放雜物,建築物背立面與北側立面則設有圍牆與出入口。廊道區域用來連接郵便局辦公廳舍與附屬宿舍區,後期改建為房間使用。從損壞的壁體上可以看見廊道區域左立面為木槢壁構造,外面加上白灰粉刷的裝飾層。

附屬宿舍本棟:
從現況格局研判,北側有出窗及玄關空間,應為宿舍主要出入口,在旁邊有發現汲水設施。東側立面的開口(勝手口)已經被封堵改建,由下方可見其排水溝,與一旁鄰近的取水口,原處應為台所使用;東南側「連子窗」下方看見掏糞孔,應為便所空間。南側則為緣側出入口,主要連接座敷及居間。

宿舍之室內外牆體大部分外覆雨淋板,壁體構造為編竹夾泥牆,部分採木摺壁造。主體木材種類採用檜木,部分增改建及廊道雨遮、出簷野地板、部分門扇則採用杉木。

室內裝修部分,座敷位於西南部空間,連接北側玄關及增改建部廊道區域、東側居間與南側緣側,床之間連接床柱的壁體有半圓形簍空,床協後方壁體以被改成開口,平書院的僅剩山水風格的欄間保存,整體而言風格較為素雅。

原有天井部分,保留原有的形式皆為竿緣天井。屋架其形式為束立小屋組的和小屋,並有部分保留「伊呂波歌」的放樣字樣,及木料商家名稱及字樣,屋頂部分鋪設黑瓦且鬼瓦仍在。

屋架與棟札

屋架部分從民國107年出版《屏東縣里港郵便局修復再利用計畫》中可以知曉,形式為洋小屋真束小屋組,原有棟札已移至他處保存。棟札正面的文字為「奉鎮祭 屋船豊受姬神 屋船久久能之神 彥狹知神 手置帆負神 里港郵便局局舍」,背面為「昭和十三年一月七日上棟祭執行 土工-陳先來 頭梁-薛港 里港郵便局長-栗川繁 里港神社神職-川原善太郎 工事請負者-渡邊一 工事監督者-中村三好」,可以看出當時的局長為栗川繁,也出現在總督府職員錄上所記錄的名單之列中。

有形、無形空間場域價值之分析

關於「歷史建築里港郵便局」空間場域,從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價值之兩個面向來進行評估如下:

一、歷史的無形空間認知

里港郵便局從日治時期就是位於交通的要道上,附近商業繁榮,並且鄰近眾多公共設施。清朝的北城門,日治時期的庄役場、神社與公園都位於現今中山路上。現今這條路也是里港鄉的重要道路,近臨鄉公所、戶政事務所、地政事務所、國小、鄉立圖書館等,坐落於市街核心區域。

日治時期郵便電信設施的配置與建設與里港鄉的發展有密切關係,見證里港鄉於日治時期郵便、電信事業的發展歷史。

二、有形的歷史空間場域

辦公廳舍外觀為洗石子裝修,屋簷、窗戶與入口雨遮皆有修飾線腳,主入口處門廊圓型門柱以馬賽克裝修,大門側有過去郵便局便民的措施,為使夜間也能服務當地的民眾,在木製大門的格扇玻璃窗戶上開設一小窗口,外牆長型開窗有馬賽克裝修,外牆上方留設的半圓型通風窗為裝飾的一大特色,簡潔的外觀呈現近代建築的流行風貌;室內原有櫃台隔屏壁尚續用保存至今,櫃台整體以木製格柵框及銅鑄鍛造的鏤空隔板作為櫃檯的窗口欄位。

郵便局後側的宿舍棟屬於一般日式官舍的樣式,屋頂為組合寄棟式黑燻瓦屋根,平面應該是22坪的等級規模,設有玄關、座敷、居間、茶之間、台所、風呂、廁所等。

綜上所述,本建築所展現日治時期日本殖民郵便電信的歷史發展過程與建築構築技術,可成為屏東里港地區環境及文史教育的場所,具再利用價值。

現況與損壞

在辦公廳舍的部分,牆體大致上仍保存良好,僅屋頂破損嚴重,現況為預防漏水而披蓋一塊大帆布阻隔水氣進入,目前有部分脫落。
辦公廳舍後方的附屬宿舍,部分空間格局已被改建,室內部分的壁體、天花板與地板也被改建,連接處亦可看到改建的痕跡。外廊的支撐柱損壞程度較為嚴重。附屬宿舍廊道主要是由磚牆構成,磚牆有剝落至磚面之情形產生。
附屬宿舍床協後方壁體以被改成開口,平書院的僅剩山水風格的欄間保存,書院障子現已佚失,整體而言風格較為素雅,座敷南側緣側立面已被改建。部分屋架因為增建部分而導致木料遭到不當裁切且使用二次木料來修補等情形。

修復與模擬照片

再利用計畫

本案郵便局辦公廳舍規劃為餐飲空間,原辦公空間內規劃休閒座椅,並利用原貌保留之櫃檯設置為吧檯座椅區,原交換機房空間規劃為料理空間。附屬空間局長宿舍規劃為文史辦公室、文史展示及研習教室,提供一個優質的交流空間,藉此傳達文化資產真實性的修復與維護原則,以提升臺灣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

因此本案各棟建築,於再利用的部分分別為,辦公廳舍棟-輕食餐飲;電信局局長宿舍棟為文史團體使用之辦公空間;郵局局長宿舍棟為文史展示及社區交流空間,並於園區內新建再利用必要設施(廁所及哺乳室)。

拆除增建物後,基地範圍景觀重新規劃,打造中庭空間,並設戶外用餐區。通過地面的紅磚將視覺從西側入口導引至中庭內,中庭內造山丘鋪設草坪,並復原庭院內老樹之印象,種植光蠟樹及青楓。臨街面道路鋪設灰色高壓磚,東側設置空心磚矮牆隔斷,北側臨街面為呈現完整之歷史建築樣貌,僅設綠籬對巷道之出入口進行管制。

※部分圖片及歷史段落文字引用於調查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