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聯福磚窯廠修復工程規劃設計 (含因應計畫)及監造
屏東 Pingtung
2022

program
委託設計技術服務(含因應計畫)及監造
address
946 屏東縣恆春鎮恆北路1巷5號

屏東恆春聯福磚窯廠(1956),2011年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基地周邊環境&計畫範圍

聯福磚窯廠坐落於恆春古城北門城東側正面對虎頭山背面緊鄰古城牆僅五米。鎮內市區商業繁榮擁有眾多公共設施與文教機構。聯福磚窯廠為重要的文化資產特色景點,鄰近東門東側「出火公園暨生活體驗觀光地區計畫」已動土開工未來可與古城牆及本案串聯做為觀光發展及文化教學等再利用規劃 。

聯福磚窯廠土地面積為 3 ,539平方公尺主要保存建築為磚窯建築本體另有煙囪、階梯、事務所等附屬構造。東側與計畫道路恆北路間為私有土地,原窯場之事務所鄰近入口處,建議屏東縣恆春鎮公所之城北段及入口臨古城牆、聯福企業所有的畸零地納入計畫範圍。

歷史脈絡

臺灣磚窯概述

臺灣的磚窯業起始於荷蘭人來臺。初期使用的磚塊皆由福建廈門沿海購買,後因重要建築多紅磚為建材遂改由福建雇用工匠來臺灣,於當地取土燒磚,開啟臺灣磚窯業。

當時就近建築工地周邊建置簡單窯來燒磚,當工程完工窯體即廢棄。
明鄭時期的磚窯業當時所燒製為燒製瓦條、瓦片,故又稱瓦窯。當時漢人只有季節性在臺灣沿海從事墾耕與貿易活動,就地取材搭建臨時性的工寮。
磚瓦屋昂貴, 非一般人能負擔。直到清朝漢人大量移民臺灣,房舍建材改用磚瓦,對此的需求才大幅增加 。
日治時期隨著縱貫鐵路工程的鋪設及磚造建築的流行,土木及建築用磚需求量大增,大型製磚工廠紛紛設立並投入資本經營,為提高競爭力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從日本引進新式製磚機械及霍夫曼窯,使得產能大大提升。人民此時開始普遍認為使用磚材較土角於地震災害中相對穩固,而「盧溝橋事件」開啟了戰時體制,鋼鐵、銅、木材等建材的使用都受到管制。 間接促進了臺灣製磚產業的發展。

戰後臺灣的製磚業者紛紛改以霍夫曼窯燒製,生產提升磚材的產量民國60年代臺灣的霍夫曼窯曾多達八百餘座,此後供應了國內紅磚80%以上的需求量,直到隧道窯的引進,霍夫曼窯才被此種幾乎全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替代。

聯福磚窯廠之創建

恆春於國府時期磚窯業鼎盛共有 4 間磚窯廠均為合資其中三間名稱為聯福、協成、宜昌。聯福磚窯廠的創辦人,是建築所有人許霖雄的父親許添福,生於1910年其燒窯技術依口述資料為家鄉鹿港所學 。

聯福磚窯廠創建為灰窯,燃料為蚵殼,許添福於家鄉即為石灰石之搬運工,推測因此接觸學習到燒窯技術。之後習做生意,四處遊歷至恆春後定居,起初開五金行後與二位合夥人合資設立聯福磚窯廠。於1963年6月設立【聯福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添福起初於後壁湖設置灰窯,後於北門接近橋勇國小周邊設置灰窯材料亦取自後壁湖。其後1956年於北門附近興建了形似福建土樓的圓窯, 1961年進化改築為霍夫曼窯(八卦型窯)。窯場前期附屬設施構造計有宿舍及事務所, 宿舍已改建成教會,事務所則尚存於北門入口東側。
聯福燒磚的土來自於窯廠附近的農地,是相當適合燒磚的赤潤土。挖出的土送入機械廠加工形成胚土,經由輸送帶傳送,經過多重手續之後製成磚。

現況照片(歷史建築本體)

建築形式

八卦磚窯原是一座磚塊製作的工廠, 以煤炭燒製燒建築用的紅磚,迄今已有 50 年歷史。八卦磚窯,是取其「如八卦坐鎮 ,同太極順勢運轉」的意涵而來。建築特色:手工旋轉窯呈橢圓形,長近 100 公尺,寬 6 公尺,原料採恆春特有的赤潤土,在高溫的火候下燒製而成。

有形、無形空間場域價值之分析

無形的歷史空間認知

1.展現臺灣及恆春當地的磚窯傳統產業發展史。

2.採用恆春當地的赤潤土,硬度較高,敲擊具金屬聲展現恆春當地土質適合製磚的環境特性,說明了恆春早期製磚產業的發展歷史。

3.聯福磚窯廠從一開始為灰窯轉變為後續的圓窯、八卦窯,見證當地製磚產業家族的經營由白灰生產轉變為紅磚及閩南瓦的過程。

4.聯福磚窯廠因橫跨多筆土地,在北側土地被其他集團購買後遭拆除至現今的樣貌,與當時土地劃分不清,說明時空背景土地權屬的混亂,該段歷史亦說明磚窯廠樣貌的演變與土地權屬具相當大之關係。

有形的歷史空間場域

1.霍夫曼窯於1970年代全盛時期,全臺曾多達八百餘座,約占國內紅磚生產數量之80%,為當時的主流,本案也為少數進行修復之案例。

2.目前本磚窯體進行修復的案例,除展現窯體的構築技術,也說明了產業的燒製方式。

3.依目前遭拆除的損壞狀況,依據再利用方向,恰能透過損壞的斷面,展現1:1的實際構成,相當具教學上之價值。

綜上所述,本磚窯廠所展現臺灣傳統產業製造過程的發展演進與興衰,配合周邊古蹟城牆,可成為恆春古城地區環境及文史教育的場域,具再利用價值。

現況與損壞

窯體結構目前因被拆除一半為不完整狀況,窯體斷面磚塊鬆動,有崩落狀況。此為窯體最大的破壞問題,磚牆植物附生,包括構樹與銀合歡等喬木與灌木,並出現裂附缺損。窯頂頂篷佚失,部分投煤孔崩塌堵塞,樓梯斷裂的情況。

修復與模擬照片

造型&量體設計

為使磚窯廠與新增建的附屬設施及城牆具有趣的對應關係,並包被出內庭空間感,採取「新舊共容」的手法,以不同的建築語彙,讓新舊產生相當程度的對比,且各自有很高的自明性。

1.主從關係伏低量體

本案新建附屬建築以不高於磚窯廠及古城牆為原則,量體接近煙囪處下降高度,讓煙囪有更多的露出,不做過多裝飾、設計與色彩,凸顯主從關係。

2.實虛之間:

面外立面不開窗,以低調留白的方式處理,不做過多裝飾與設計手法,相對於窯體遭拆除後留下的大開口,襯托歷史建築本體構造及量體其被拆除後的遺構感之特殊性。

面內廣場側,則以輕透玻璃帷幕面對,與磚窯廠、古城牆封閉感形成對比,塑造中庭立面,包含煙囪形成一種有趣的對話表情。

1 歷史建築本體-半戶外用餐區

2歷史建築本體-室內用餐區

3 吧檯區(結構補強)

4國定古蹟恆春古城牆文化資產導覽館

5 導覽解說區-樓梯遺構

6導覽解說區-煙囪遺構

7員工廁所、儲藏室

8新設階梯    9 設備空間

10中央通風道展示區

1 入口意象 2 男廁 3 女廁
4 工具間 5 無障礙廁所 6 半戶外休憩區

1 歷史建築聯福磚窯廠本體

2 新設再利用附屬空間-國定古蹟恆春古城牆文化資產導覽館

3 原事務所 :衛生服務設施

4 入口廣場     5 磚窯廠戶外廣場

6 北門城

再利用計畫

再利用的機能設定

聯福磚窯廠位於城牆外區域,屬於生活圈邊陲地帶,但在鄉民的生活經驗中,這裡都曾經屬於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在當地提升經濟走向觀光旅遊的資源規劃上,恆春鎮除了著名的古城牆與小吃外,可利用本棟歷史建築延續商業行為,帶動地方活絡經濟。

國定古蹟恆春古城牆為臺灣現有城牆留存較完整者,但缺乏整體導覽解說的空間及場域。磚窯廠恰位於北門旁,可在這裡將地區豐富的人文、歷史、文物進行展示,並以此作為導覽解說的根據地。再利用的機能上與商業空間結合,必可形成保存文化資產與推廣行銷地方旅遊的典範,以提升臺灣對於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的觀念。

再利用配置概念

為保留原有遺構範圍,透過景觀設計呈現遺構位置,並從舊有的遺構外緣沿著地界線,延伸附屬建築的量體。透過窯體、新建附屬設計、城牆,包被出小廣場,主體建築的主入口及動線也因此被界定。本案於再利用機能的部分,分別為輕食餐飲及展示,而展示區分為針對「磚窯廠」及「古城牆」的兩類文資展示。基於主題與主體的明確性,磚窯場主題展示回歸到磚窯廠內,並加入磚窯廠主題式商業空間使用;事務所棟整合為衛生服務空間與入口意象,並於園區內新設再利用附屬空間-國定古蹟恆春古城牆文化資產中心。

※部分圖片及歷史段落文字引用於調查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