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歷史建築西安許真古宅
澎湖 Penghu
2021

program
細部規劃設計計畫(含因應計畫)委託技術服務
address
882 澎湖縣望安鄉西安村辦公處

澎湖縣歷史建築西安許真古宅(1880),201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歷史脈絡

許真家族概要,有關許家傳述的許真過去經營航海貿易商業,這個部分目前掌握的資訊有限,但從21世長房-許加據過海至鄰近島嶼收租的事蹟來看,又看到同鄉的許忠在道光年間製造船隻和漁具租給地方居民出海捕魚,更早於許真的事業,可以想見當時島上的望族具有支配產業經濟的能力。

建築形式

許真古宅的建築形式為”四櫸頭”,與大陸漳、泉及金門地區的傳統民居都相當接近的形式特質,較明顯的外觀差異是建築材料的運用,大陸與金門地區採用磚石構築,澎湖地區則多以咾咕石砌築牆體,本案則由咾咕及汕石混砌。

屋頂形式主要為硬山頂,屋面為傳統的閩式屋瓦,瓦片的鋪設採”疊三”砌法。大厝身屋面採前後兩坡落水,依循傳統的陰陽坡觀念作法,前屋坡簷高略過於後屋坡,屋面的深度前方較後方淺短。

大厝身、間仔及亭下的山牆脊頭為圓頭形式。在這裡要特別提到這棟古宅的大厝身前後屋面的兩側各有三條筒瓦形式的瓦隴,通常是官紳住宅常見的外觀特徵之一,特別是清末時期以後的民居樣式常有這樣的樣式表現。

屋面的兩側各有三條筒瓦形式的瓦隴。

空間特徵

在澎湖地區,這種合院的空間稱法上,一般臺灣稱做的正身,在這裡稱大厝身,左右間仔的廂房叫做大間仔及尾間仔,合院抱一座亭,亭前為深井。戶外空間方面,通常澎湖傳統民居有前院、宅內、水井、埕及茅房等等。

許真古宅的規模總面寬約1,105公分(合臺制約36尺4),總進深1,523公分(合臺制約50尺3)。大厝身屬三開間,,大厝身與間仔間有條通道與大廳的簾前組成所謂的”巷路”通往古宅兩側的戶外空間,另有子孫巷之稱。

在平面上,可以見到大厝身的中清壁(大廳與左右房間的隔斷牆)並沒有對齊兩邊間仔的間仔壁(大間仔靠亭那一側,與亭壁為共同壁的牆體),通常澎湖四櫸頭民居在這個部分會對齊,而這與金門傳統古宅有“退水”的觀念的最大差異;金門地區的此類民居,其間仔壁不與中清壁對齊。(張宇彤,2010,頁208)許真古宅在這個特徵上表現出金門民居的空間特徵,在澎湖民居案例中相當特殊。

此外,澎湖民居入口常以”空間”或”牆街頸”界定建築內外,在”牆街頸”界定中又有利用「石過路」以及「門樓」兩種方式。許真古宅門樓的形式屬於金門或者漳泉一帶的「簡式師公翹」,澎湖常見的「師公翹」為其後來的衍化進階形式。

許真古宅門樓的形式屬於金門或者漳泉一帶的「簡式師公翹」

調查研究報告書內,原貌空間推論圖。

建築結構

古宅以咾咕石、玄武石、汕石、土埆磚、磚等材料混用砌築起承重牆體系統,支撐上方的擱檁式屋架,再覆蓋閩南瓦屋面。在左右間仔臨深井的牆面下端的汕石採用包心砌工法,以六包心砌為主。

右爿間仔牆體下為汕石砌(採包心砌),上為咾咕石。

巷路牆體下為玄武岩砌,中段為斗子砌(內為土埆磚),上段為露明土埆磚牆。

有形、無形空間場域價值之分析

關於「澎湖縣歷史建築西安許真古宅」空間場域,從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價值之兩個面向來進行評估如下:

一、歷史的無形空間認知

許真以海上貿易為主要事業,傳至其子許盛德時,事業版圖強大,為提供旗下船隻員工及客戶能在往來遠海之間,有一處暫時落腳休憩的場所,而有興建這棟古宅的背景動機。屋內擺設的甕罈之物,皆為當時提供涼茶飲用的容器見證,得以想見過去渡洋者在屋內的互動狀況。

二、有形的歷史空間場域

古宅座落的西安村仍大致維持澎湖傳統聚落內的自然地貌特徵,民居旁的「宅內」,周圍的「園」以及「山」等景觀資源。人文建築風貌特徵方面,村內許多西式建物或為自宅,或為民宿餐廳,傳統民居保存良好者實在不多見。另外,村內公共設施形式色彩不易跟上潮流趨勢,更不具有地域特徵。

至於建築價值部分,四攑頭的合院,簡易師公翹門樓,大厝身的圓脊山牆,亭下的亭壁汕石牆堵,深井的人字砌紅磚地坪等等,都是見證澎湖傳統民居匠藝的實證。另外,大厝身左邊大歸壁的石敢當是過去抵禦自然風害煞氣的厭勝物,屋前的玄武石照壁與門樓前的木作劍獅是為避掉遠方吳府宮戧脊的角煞,是歷史發展歷程因應環境變化呈現的建築變遷結果,也是許真古宅顯著的樣貌特徵。

保存重點

指的是與古宅發展歷程有著重要歷史訊息之建築改建、空間格局異動、文物及裝飾元素添增等等,倘若未能保存得宜,將不易復原。古宅保存重點有:

(一) 亭下青瓦屋面。
(二) 大廳廳門上方牆體內的神龕。
(三) 左右間仔的汕石砌牆體。
(四) 左側大歸壁的石敢當。

亭下空間屋面鋪設青瓦(是否為原貌或是於整修過程中取得因此進行鋪設)

玉皇大帝神龕

石敢當

汕石砌

現況照片

再利用計畫

西安村目前尚無文創或是展示教育性質的團體常駐,但本身有社區發展協會經常性的負責社區事務。本案主軸為建築修復,無增建相關再利用設施,未來古宅修復完成後,建議由社區發展協會進駐,做為社區導覽及志工培訓據點,可串連花宅聚落文化導覽,以及東安村的海上活動。

建築物內部設置故事館,展覽許家海事貿易歷程及古宅建築特徵。室內空間規劃解說設施,展出的性質以展板及文宣為主,不建議採用數位方式,以利日常管理維護成本之控制。空間機能有解說暨展示室(大厝身的大廳),管理室設在左爿尾間仔,其餘空間則設定為彈性空間方便未來協會彈性使用。

※部分圖片及歷史段落文字引用於調查研究資料。